聲樂畢業論文范文
伴隨著信息技術產業在近年來的高速發展,流媒體音樂也迅速風靡全球,在成為音樂行業發展的驅動力之余,也給古典音樂、乃至其領域內的聲樂藝術作品,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高校教育中,聲樂教學的重要性得到了重視,有效的教學可以推動學生的藝術水平提升和綜合素質發展。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提供了聲樂畢業論文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聲樂文化背景對聲樂教育的影響畢業論文
作為近年來國內聲樂發展史領域舉足輕重的作品,李超先生于2011年出版的《聲樂藝術發展史》一書自出版以來就廣受學界好評。該書重點關注的是聲樂文化背景與傳播對聲樂教育的影響和熏陶。在我國,聲樂教育已頗具規模,學習和研究聲樂教育的學者不在少數,特別是聲樂初級教育和高等院校聲樂教育對于聲樂教育的發展意義重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聲樂教育更有時效性、發揮更大的教育價值是較為迫切的工作。
統觀李超老師的《聲樂藝術發展史》一書,對于整個西方和中國音樂發展的譜系進行了系統地闡述,就歐洲部分來說,重點介紹了從西方文明源頭希臘羅馬起到20世紀初各個歷史階段聲樂的發展概況,其中包括聲樂現象、體裁以及各個時期的演唱風格、重要聲樂理論等一系列的內容,脈絡是清晰的、系統的,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習聲樂的學生了解聲樂的基本發展歷程,明晰當下的聲樂藝術從,從更為宏大的歷史時空坐標上去認知聲樂,以更為深厚的“內功”實現自身聲樂藝術的個體價值。聲樂教育要注重聲音技巧的訓練,更要強調聲樂歷史和文化的基礎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均衡發展。
聲樂教育要突出聲樂在各國的發展歷程、藝術家們在投身聲樂事業時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以及探索聲樂藝術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通過這樣的聲樂教育,放寬學生的視野,夯實基礎,為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打下基礎。在《聲樂藝術發展史》第一章第二節中談到古希臘悲劇時,詳細介紹了古希臘悲劇的結構,闡述了序詞、登場歌、插話、退場詞等形式,這對于學生整體感知古希臘悲劇有切實幫助。
聲樂畢業論文范文
摘要:鋼琴作為西方音樂文化的一個主體部分,當它與中國古典音樂和民間樂器相結合而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中國鋼琴作品時,意境的表現是作品演奏的關鍵。具體應從觸鍵與音色、踏板的使用和情感的體驗三個方面來完成。
關鍵詞:古曲和民間樂器;中國鋼琴作品;觸鍵與音色;踏板;情感體驗
鋼琴,其前身是撥弦古鋼琴,也稱作羽管琴鍵,是西方音樂發展中一種古老的樂器,從它誕生到1709年的第一架擊弦古鋼琴,再到19世紀的普遍流行,它毫無異議的登上“樂器之王”的寶座。在中國,隨著學堂樂歌的發展,這一西方樂器開始了初步的介紹和技術的傳授,一百多年來,鋼琴音樂的創作、演奏和教學,在中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廣大中國作曲家十分青睞這種來自西方的樂器,他們在調性、和聲、曲式結構等作曲技法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民族化”的探索,其中將中國古曲和民間樂曲改編創作成的鋼琴作品,因為古典音樂以“高、雅、虛、靜”為境界追求目標,因而神韻的把握和意境的處理,成為中國鋼琴作品中最難表現的部分。
根據中國古曲和民間樂器改編創作的曲目非常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黎英海改編自古琴曲的《陽關三疊》、改編自琵琶曲的《夕陽簫鼓》、儲望華改編自二胡曲的《二泉映月》、陳培勛改編自廣東古曲的《平湖秋月》、王建中改編自民間嗩吶曲的《百鳥朝鳳》和改編自古琴曲的《梅花三弄》等。要彈奏好這類作品,具體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要求:
聲樂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總結
研究目的:
通過對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史研究,對新時期民族聲樂中繁榮背后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與剖析。對新時期民族時期的聲樂萌芽發展到今天系統的"民族聲樂藝術"。民族聲樂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演化、發展,逐漸由最初處于混沌狀態的勞動號子發展為今天這種風格各異、發聲方法豐富、理論扎實的`藝術品種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要求
內容和要求:
一、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二、新時期民族聲樂發展及風格特點
三、新時期民族聲樂藝術的代表性歌唱家及作品
四、近年來我國民族聲樂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五、新時期民族聲樂的新思路
研究的方法:通過對比前期的民族音樂的發展,比如民族聲樂在方法上,曲目上,風格上,他們質和量的變化。一些音樂家的演唱方式從前面的單一風格發展到現階段的多元化風格。出現了現階段“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音樂創作特點。但是在看到民族聲樂繁榮發展的同時,我們不容忽視民族聲樂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我們在借鑒西洋聲樂唱法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因地理位置,環境因素所造成的不同的聲音條件的差異,要塑造適合自己本民族的唱法,來演唱我們本民族的聲樂。另外一點,在我們快速發展本民族的聲樂知識的基礎上,在要求速度的同時,我們還要提高我們的質量,更不容忽視我們聲樂歌唱者音樂素養的提高,在發展本民族聲樂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更應該注意少數民族,如原生態音樂的保存與發展。